一、凉州词,王之涣典故?
凉州词的故事
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请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为她的扇子题诗。那位书法家写的是唐朝王之涣的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由于疏忽,书法家忘了写“间”字。慈禧大怒,要杀他。那位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说:“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一首词。”并当场断句,念给慈禧听:“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转怒为喜,连声称妙。
原文:
凉州词二首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白马出凉州有何典故?
所谓雪中悍刀行,白马出凉州。说的是在北凉王徐骁病逝后他的义子北凉“小人屠”,“兵圣”,陈芝豹选择了叛逃北凉,自己一人一马离开了北凉进入了蜀地,被离阳王朝皇帝封为了蜀王,他也是北凉王徐骁的六位义子中唯一一个在徐骁病逝后选择叛逃北凉的人。
三、凉州词用的何典故?
凉州词的故事
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请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为她的扇子题诗。那位书法家写的是唐朝王之涣的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由于疏忽,书法家忘了写“间”字。慈禧大怒,要杀他。那位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说:“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一首词。”并当场断句,念给慈禧听:“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转怒为喜,连声称妙。
四、戍边凉州的历史名将?
在古凉州的对羌战争中,出现三位杰出的将领,守卫了北方边境的和平,这些将领的军队也就是后来西凉铁骑的前身,这三位就是皇甫规、张奂、段颎,由于这三人的表字中都有明字,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而且同样是凉州人,因此被称为凉州三明。
这三位名将中,皇甫规、张奂实行的安抚,就是在军事上打败羌人之后,将羌人部落迁到关内,同化羌人的生活习性。段颎实行的是剿灭,他灭掉了十余个小的部落。从短期来看,段颎的技巧有效,但从长期来看,皇甫规、张奂的技巧更加彻底。
1、皇甫规
皇甫规(104年—174年),字威明,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灵台县)人。出身将门世家,是度辽将军皇甫棱之孙、扶风都尉皇甫旗之子。早年曾任郡功曹、上计掾、郎中等官职,又调任为泰山太守,成功平定叔孙无忌起义。历任中郎将、度辽将军等职,多次招抚羌人,安定羌变,缓解东汉朝廷与羌人之间的矛盾,官至护羌校尉。
皇甫规一生清正,廉洁奉公,不畏权奸,曾数次遭受权幸奸党的陷害,仍毫无畏惧。他爱才惜才,举荐贤才。年迈时,举荐才略兼优的张奂代替自己的职务。
2、张奂
张奂(104年—181年),字然明。敦煌郡渊泉县(今甘肃安西县东)人。早年师从太尉朱宠,时被举为贤良,在策试得第一名。之后出定属国都尉、武威太守、度辽将军和护匈奴中郎将等官职,并升为九卿其中一个的大司农。在东汉的对外战争中他的功勋卓著,多次以恩信安抚、招降外族,使得北方和平一时。董卓曾为张奂部下作军司马。
时入朝,被宦官所利用,率军围攻大将军,迫使窦武自杀。事后自责不已,拒受封侯,又上疏为窦武等人伸冤,因此得罪了宦官被诬陷罢官。晚年归居故里,授课著书,在家中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3、段颎
段颎(jiǒng)(?—179年),字纪明。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是西域都护从曾孙,最初被举为孝廉,任宪陵园丞、阳陵令,后迁任辽东属国都尉,戍边征战十余年,历任中郎将、护羌校尉、并州刺史、破羌将军。他与羌人作战先后达一百八十次,斩杀近四万人,最终平定西羌,并击灭东羌,以功封新丰县侯。
建宁三年(170年),段颎被征召入朝,历任侍中、、河南尹、司隶校尉等官职,段颎依附宦官,为了保住富贵,与中常侍王甫等结为党羽。光和二年(179年),权宦王甫罪行被揭发,段颎受其牵连下狱,在狱中饮鸩而死。
五、怎样向大众讲述凉州历史的复杂???
我不太领悟题主这个难题的点在何处。是想要简明扼要向大众介绍凉州的历史?还是想要大众领悟凉州历史的曲折复杂?
如果是后者的话,我有一个简单的技巧,光讲述东晋十六国时期在凉州地区建立的割据政权及其沿革就可以了。别说大众,就是我本人也是捋不太清楚,真的太复杂了……
六、凉州会晤的历史意义?
公元1247年,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与蒙古汗国皇子、西路军统帅阔端在武威白塔寺进行“凉州会谈”,并颁发《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武威白塔寺成为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
凉州会盟使蒙藏双方避免了一场战争所造成的惨重伤亡和破坏,两族人民从此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成为相互关系的主流。《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顺应历史潮流,反映了当时西藏人民的愿望与要求,其发表是向历史宣告,向全球宣告:西藏从此正式划入蒙元版图,西藏属于中国。
七、凉州会盟的历史意义?
凉州会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1247年阔瑞最为蒙古汗庭的代表,萨班最为西藏地方代表,在凉州进行了磋商谈判,就关键性难题达成共识,产生了《萨迦.班智达致番人书》。
它的历史意义:1、结束了吐蕃王朝长达四百年的分裂局面,政教合一的制度在西藏逐步确立;2、为藏传佛教首度在藏区之外的提高奠定了基础;3、蒙古汗国没有对吐蕃进行军事战争,西藏地方的正常生活生产得到了保证,符合藏族的根本利益,对促进我国统一大业做出来积极贡献。
八、灵隐寺历史典故?
无论兄弟们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其中一个。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其中一个。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一个,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九、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许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
十、蓬莱历史典故?
蓬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仙岛屿,被认为是仙境之地,是神仙们的居所。其典故如下:
蓬莱三仙。相传,唐朝时期,有三位来自蓬莱岛的神仙,分别是李彦、李俨和李厚,他们身穿白衣,手持仙剑,行走于人间,为百姓解决疑难难题,治病救人,被大众称为“蓬莱三仙”。
蓬莱仙境传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何,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何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